旅美画家潘全海的绘画具有两重境界。先以艺术判断的角度入手,即从产生于艺术家个人特性的事实出发,他的作品保持了直觉和心灵性的艺术创造。《睡莲》系列、《花语》系列、《心灵之窗》系列,都不难发现画家在已有生命感悟和艺术经验的理解上,找到了更为自由和确切的表现语言。
《睡莲》系列有一种神秘的东方气息弥漫四周,传统绘画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在潘全海的笔下却充满着妖娆与*魅的生命感。《花语》系列则使人从那些滋生与凋零并存的花朵中间,延伸出对自然生命中生与死的感悟……潘全海的作品以强烈的表现主义色彩,体现出一种跃动的生命活力,一种借助于客体来营造主体精神的生命意象。无论他表现的客体是什么,这种“主体精神”始终是画面的主导。
画家本人曾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提及他的创作初衷。当时的潘全海初到美国,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异国的莲花,似曾相识,仿佛看到了求学写生时画过的莲花,如梦似幻,在他内心深处呈现出变化万端的色彩与美感。他很有感触地说道:“睡莲在一天中有很多变化,有太阳的时候,花是开放的;阴天的时候,花是闭合的;晚上的时候,花是沉入水中的。周围还有多彩的投影,充满神秘感。”
画家个人感受的描述使我更强烈地认为,潘全海的《睡莲》《花语》系列既是一种来自自然的生命之境,也是如石涛所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精神之境。正是这种双重境界,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种令人心动的感染力,也为观者开辟了一条通过艺术表现理解艺术主体的通道。
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代表了一种高洁的文人情怀,有“花之君子”之称,所谓“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是高尚品德的象征。潘全海与睡莲偶然的邂逅,与中国、与故乡产生关联的元素令他*牵梦萦,他描摹观察的对象是西方的莲塘,但通过他个人主观的再创造,舞蹈于画面的却是东方的墨韵。正如弗朗西斯·培根说:“真正的画家不是按照事物实际存在的样子去画它们,而是根据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感觉来画它们。”由此,我们从潘全海的作品中感受到不仅是艺术境界,还能读出更深一层的个人情感。
红豆杂志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
投稿邮箱散文:hongdous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