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正杞
时光荏苒,犹如白驹过隙。很多人才手握清晨,却又*昏已至。于是感叹:时间总是走得太快了。
我也曾怀疑过很多次,是不是时间对我不公平?为此我琢磨了很久,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端倪。起初我还不太确定,也不敢跟别人说,怕人家笑话我是神经病。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的消逝,我越来越确信:现在的时间已经不是以前的时间了,它的确是走得太快了!真的,难道你们都没有察觉得出来吗?
那些曾经漫长的日子啊,一转眼说没就没了。在好多人的记忆里,离或不离开家乡,似乎都不大重要了。因为,往事渐渐的变成了模糊。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过去的不会再回来。家乡,也渐渐的变成了故乡。
于是,人愁,乡愁,常萦于心间:或浓浓的如陈年醇酒,或淡淡的似春分清茶,或袅袅的如轻烟漫入天际,或绵绵的如远山走回梦里。乡愁,是那棱角模糊的砖,是那长着青苔的瓦,是那座有儿时故事的桥,是那条有童年梦想的路,是那道长年流淌的小河,是那座生养自己的院落,是那段亲切俚俗的乡音,是那口沧桑光滑的古井,是那株见证岁月的老树,是那首挥之不去的歌谣……
纵然那片热土,已渐行渐远的无法回去;即使那片热土,已化作了林立的高楼……但是,心中还有的那一捧热土,却亲切而 。那块热土曾经是身心安睡的地方:是奶奶温暖的怀抱,是妈妈熟悉的唠叨,有爸爸踏实的依靠,有发小亲切的打闹。伤痛时,如温室般可以静养,疲惫了,又如温暖安宁的港湾。
这就是抹不去的乡愁,即使在渐渐逝去的长河里,它总是留在人们的脑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不管时代更迭,也不管科技是如何的进步,它总能在世间的夹缝中生存下来。
就像家乡传统编织的草席,对,就是家乡的席草的香味,仍然是沉淀在岁月里的一缕清香。
在我的家乡东龙镇山东片,这里曾经是人们编织造梦的地方。莲花山脉就像是一面屏障,人们习惯把倚靠在莲花山脉下的村庄叫做山东片。大同村、闭村、大农屯、罗村屯、留村屯马村屯以及古达屯等等,就像是镶嵌在莲花山脉下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格外的耀眼秀丽。千百年来,这片肥沃广袤的土地上,寄托了人们多少的梦想啊。
这里是祖国的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家乡人自古以来就有用草席垫睡休息的传统习惯。家乡的这种草席材质柔软,香味清醇,凉度适中,价格便宜,透气性好,吸汗性强,与皮肤的亲和力强,老少均可使用,是南方人最喜欢的寝饰用品之一。在桂中南地区的东龙镇罗马村这一带村庄,这里的人们历来就有编织草席的传统习惯。
很多村民编织的草席,除了自家用之外,大部分的产品都是挑到集市上去出售。因为质量好,价格也不贵,所以常常畅销镇内外,不少外地的客商都前来订购。特别是在上个世纪的那段市场经济比较落后的年代,罗马村这一带的不少家庭,都靠这个编织草席创业起家,至少都能维持温饱;一些有商业头脑的年轻人,还靠贩卖草席发家致富,积累了市场创业的 桶金。目前,由于市场经济使然,尽管当前绝大多数的劳动力都前往中板厂压板厂务工,但是,一些家庭仍然在坚持着编织草席。
今天,咱就聊聊这个编织草席的手工艺儿。
编织草席,得首先有个编织的工具,编织草席的整个框架,连同其他主要部件,总称叫做织席机。
先说框架。编织草席的框架结构比较简单,简洁而又实用。全副由四根大圆木组成。上框条与下框条的长度大概是2米,左右两边的圆木框条是高度,大概是1.2米,四条圆木框架都是由卯眼和榫头紧密组成的。同时,为了方便操作以及增加框架的牢固程度,所以一般的草席编织架都做成了一个略有斜度的式样。这样,就在框架的背面增加了两根斜杆来支撑加固。
编织框架是有一定规格的,按照老式标准,席子有二尺七、三尺、三尺六、三尺八、四尺、四尺二、四尺五这几个规格,其中四尺五为 的尺码(现在有的地方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实际需求,已经把框架扩大到能编织五尺四[即1.8米],甚至是六尺[即2米]宽的草席了)。
框架的核心部位——穿线轴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在壮语里叫做“扶”,它是一个身兼几职的多功能部件。首先,它决定了草席的尺寸,要排多少宽度的草席,得在上面的穿孔处刻度定好;第二,它的自身重量起到锤压的作用,当一条一条的席草从头穿到尾后,操作人员就手握穿线轴上的手柄,把浮松的席草往下压实压平。所以穿线轴非常的重要,而且因为它经常与框架上的线(纲)来回摩擦,容易磨损变形,因此这个穿线轴得用上好的非常坚硬的木料来做才行,比如楠木、柴檀木和宪木(铁木)等等,而其他一般的木质疏松的松木、杉木等都是不行的。
就是讲框架外的辅助工具——引席鞭,这个是用扁竹条来做成的,又扁又细又长又直,作用就是能方便快捷和准确无误地把席草穿送到指定的位置。因为编织草席最少得两个人来操作,一个坐中间正面,手握穿线轴往下压锤,一个坐在右旁边当副手,当副手用左手把席条的一头卷起扭实贴在引席鞭上,然后右手用力把鞭推送,左手轻扶席条与竹鞭,这样就能顺利地把席条准确无误地穿送到了穿线轴下了。
编织草席,最重要的原材料,就是席草,其次是纲。这两种原料,在东龙镇罗马村一带,都能自种自产自给。
在莲花山脉照镜山下的这一带村庄,从北面的闭村、农昌村,到罗马三屯,再到阮寺村的古达屯、古到屯等等,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非常的热爱土地,对生养他们的土地有一种深厚的特别的感情。他们对土地都是进行精耕细作的管理,输肥,所以这一带的泥土十分的肥沃。特别是罗马村的罗屯与留屯,这里的泥土都是呈深黑色的,又肥又腻,特别的适合席草的生长。
席草又称三楞草、三棱草、三方草,俗称石草。是多年生池沼草本植物,属灯芯草科。地下根茎横走,有细长而密生的须根。茎身竖立,单生细柱形,生命力特别强,无节、叶片退化,茎内充溢着白色的髓心,坚固而又有弹性。据村里的老人讲,这种席草不仅适用于编席子,而且它的根还是一味中药。有祛风除湿,调经利尿的功效。可以治疗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和尿路结石等。水煎或泡酒服都可以。
这里只讲作为编织草席用的席草种植情况。
首先,村民们种席草,选优质的根茎很重要。因为这种席草它不是用种子种的,而是利用母茎割后根部重新萌发出来的再生苗进行育苗繁殖的。
种下的席草根待生长后,就要加强护理。一是中耕除草,二是施肥促苗。这里经验丰富的农民,一般都是不输用化肥的,而是使用农家肥。猪粪牛粪都行,鸡粪和草木灰就更好。这样种出来的席草色泽艳丽,绿光闪闪,茎秆饱满,茎身均匀。三是防旱防涝,保持席草田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四是还要加强地里的病虫害防治。
村民们收割席草,一般是一年两次。7月份下旬收割的,称夏席;而冬天里十一十二月份收割的,称为秋席。
具体收割方法为:收割前10天左右,排尽田中积水,使泥面硬皮,脚踩不下陷不沾泥,以免割草时种蔸沾染泥浆。席草收割通常选择晴天的傍晚进行,这样便于种草在适温下萌发和迅速伸长,免受高温 。若在晴天收割,割后应用枯*脚草覆盖种蔸。割草过程中,尽量不在田间乱踩乱踏,以免踩伤种蔸。
收割回来的席草,要及时晒干,使之色泽新鲜,香味浓郁。首先是要把席草分半剖开,壮语里叫“掠安”。用特制的双刃、并且不是很锋利的小刀剑,把席草从根部那里的中间刺透穿过,一次性可以捅穿三四根,然后顺势用力一划,席草很快就可以从头到尾一分为二,这样晒起来就容易干爽。收晒时为了方便,一般都是把席草的尾部束住,晒的时候用力分开一甩,一束束的席草就像一把把美丽的扇子,布在晒场上,美极了。而且,晒席草是保证质量的重要一环,它要求强光快干,防止变色、变质。
如果天气晴好,晒席草一般是两天晒干, 天要“早晒、晚收、中午翻”,第二天要“晚晒、早收、中午翻”,带热收好,然后过了七至十天再复晒一次。
如遇上雨天,则应竖放在室外,宁受雨淋,也不堆在室内,以免变*。草茎的长度是分级分类的主要依据,草质坚韧性好,草的色泽、粗细均匀度好者为优。贮藏要求保持十分干燥,必须选干燥不透风、不漏雨、无鼠害的地方。有的人家贮藏时,当天要铺垫一些晒热后的稻草(起到吸湿的作用),席草要平放,不让折断。
再讲编织草席用的第二种原料——纲,正所谓“无纲不成席”。纲,可以用尼龙绳来做,但是, 的还是用麻绳来做才比较匹配和耐用。所以编织草席用的原料很重要。一张席子,质量好不好,耐不耐用,除了收割的席草质量上乘,纲材料的选用也非常的讲究。现在,如果你来到罗马村里的人家,常常会看到一些床上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比你的年纪还大的席子,都还没有坏掉,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编织草席时是何等的讲究与认真。
在罗马村,人们编织席子,所用的纲,通常是自己在地里种的,与麻有点相似的,但是又比麻细一点矮一点的,壮语里叫做“麻莱”。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席纲原材料。这种麻莱,一般也是春天种,夏天收割,高度大概有2米多到3米。把新砍下的株杆马上剥了皮,然后用钝刀子把麻皮进行刮青,把纤维外面的青皮刮去,然后晒干、扭轮,即成了一条条用来编织草席的纲绳子。不要小看这种原料啊,这种“麻莱”的纤维抗氧化性能非常好,耐蚀耐腐,使用了几十年还不断呢。
编织草席,首先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计划编织什么样尺寸的席子,就准备好相应长度的席草,长了浪费,太短了又织不成想要的尺寸。上面讲过席子的规格,长度一般都有六尺(2米)长,区别在于宽度,分别为有二尺七、三尺、三尺六、三尺八、四尺、四尺二、四尺五这几个规格。
二、开始布机。先在上框架用两条套索把“扶”悬空挂好,然后在“扶”的下面再挂另一条大小适中的横直杆(约1.7米长,刚好能放进框架的内空),用来固定席子的纲的起点,穿的 根席草就从这里开始。
三、拿一条一条的麻莱来扭成细绳子做纲,仔细的穿过用硬木来做成穿线轴,想布什么样的规格就穿多少根,两旁为了席子的边沿牢固,一般都多加两根,便于扭实席子的边沿。所有的纲都是把上框和下框的圆木绕一圈,从侧面看,这个纲就像个“0”字。
四、为了增加席草的韧劲,用前 的先给席草洒点儿水,这样席草就变得柔软好操作,而且又不至于席草太硬太脆而容易折断。
五、开始正式操作编织:
要两个人互相配合才能进行。
先是手拿引席鞭的人右手握鞭,左手捏起一根席草的根部,用力把它缠紧在引席鞭的头上,扭实,贴在引席鞭上,然后右手用力把鞭推送,左手轻扶席条与竹鞭,这样就能顺利地把席条准确无误地送到了穿线轴下。这时,双手拿穿线轴——“扶”的人坐在织席机的正中间,当席草条穿过穿线轴的下方后,手拿引席鞭的人迅速地将鞭抽走,而席草的那一头已经自动松开,不再粘着鞭子,拿穿线轴的人双手握住穿线轴的手柄往下一压,然后各在左右两边的边沿把席草的外头往加密的纲卷钩一回,拉直,这样,即刻就完成了一个周期的操作。
六、第二个周期的操作依此步骤执行。但是因为席草头大尾细,为了美观,更是为了避免席子的一边高一边低的现象,所以每一次的穿引席草时,都要间隔地交换头尾穿引,也就是一、三、五、七……穿席草的根部,二、四、六、八……穿席草的尾端。这样织起来的席子才均匀稳固,扎实美观,经久耐用。
七、编织到一定的宽度,不大好操作时,就适当的将已织好的席子连同横直杆进行整版移动,从下框架翻卷到后面,调到适当的位置,然后继续操作。当席子的长度达到六尺(2米)的时候,那么就算是完工了,就可以卸机了。
八、用剪刀剪断所有的纲线,紧接着对席头边沿的纲线进行编织加固。然后整齐地剪掉席子长度的那两面多余的席草头尾,这样,一张规格的草席就算是编织完成了。因为之前为了工作方便而把席草洒过水,所以完工后的草席, 的暴晒过一次,这样用起来就舒爽多了。
有经验的人还把编织成的新席子放到清水里泡浸过一次,让席条里的草青味分解出来,然后进行曝晒,直到摸上去席子有滑溜的感觉。这样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就不再容易潮湿起霉了。
草席编织,是东龙镇的一个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个曾经保过多少个家庭饭碗的传统手工业,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是多么的重要啊。我曾采访过不少的从那些岁月里走过来的罗马人,他们的经历,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梦想,无不令人唏嘘不已……
现在,虽然机械化大生产取代了很多的传统手工业,就像席子,今天的各种竹席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精致漂亮……但是,传统的草席还是有它一定的优势的。而且,作为一个民间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它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有多重要?*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的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中华民族各种璀璨独特文明,孕育了我们丰富的精神家园,同时这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广大民众的创造,同时也需要我们去好好的保护。
在工业化、市场化等发展过程中,传统民间手工业的自发性传承总是遇到一些困难,包括手艺传承人存量有限,传承人群存在老龄化问题,等等,都要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只有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让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薪火相传。
草席凉,席草香,一穿一砸织乾坤,也算是家乡里的一个淡淡的乡愁吧。不管时代怎么样的发展,也不管时间过得有多快,我们都会衷心的祝愿这一珍贵的传统手工艺,惠及乡民,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覃正杞,笔名龙扶人,广西作协会员。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现居住于贵港市覃塘区东龙镇西街。常搬砖、旅游与阅读,并致力于本土纯文学创作。多次获县、市、省级征文比赛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